生菜,专业的名字叫做莴苣,一种中西合璧的绝佳蔬菜,在中国是千万蔬菜中的沧海一粟,但是对于外国友人来说,是一种和土豆一样的重要蔬菜。本文就用它的专业名字莴苣,来整理出它们的历史、发展和你绝对意想不到的分类、价值。
莴苣的说明书
莴苣原产于地中海沿岸,自隋代传入中国。宋代陶谷的《清异录》(10世纪中期)中有关于葛莴苣的记载;元代司农司撰《农桑辑要》(1273)有莴苣栽培的最早记录。
世界各国普追培的叶用莴苣主要分布于欧、美洲,茎用莴苣主要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都有栽培,以南方栽培为多。
中国的叶用莴苣载培历史短,但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飞速扩大,目前已成为北京、上每、广东等地重要的绿叶蔬菜之一。
莴苣每100g食用部分含水分94~95g、蛋白质1-1.4g、碳水化合物1.8-3.2g、维生素C4-15mg及一些矿物质,茎叶还含有葛营素,味苦.葛营可生食、炒食、加工腌制制干。
莴苣起源
起源于地中海沿岸,据推测可能是从及经由中东传到欧洲,又通过西班牙人于1494年传,的在5世纪传人中国,11世纪已有紫色莴苣的记载。
通过在中国的长期载培,莴苣又演化出茎用类型一莴笋。发达国家如美国,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开展莴苣育种研究较多。
早在1929年,美国Jager就育成了叶球大、重,适于低温储存运输的大湖( Great lake)系列品种:此后美国育种家又育成了颜色、大小,重量、抗病性等方面都胜过大湖的皇帝( Imperial)系列品种。
从20纪80年代到现在,美国及欧洲又随续育出了高产的 Vanguard(先锋)系列、 Salinas系列和Tar,Nany、 Clarion、 Andrade等结球品种类型,英国的 Maxon Smith和 Ritchie育成了6个适于低温生长品种,其中大使( Ambassador)系列表现为时浅绿色、早熟,高产,光,最适于温室栽培。
男爵(Brot)叶浅绿色,极早熟,适于不加温设施或露地早熟载培,日本也育成了一些低温、极早熟的脆叶结球品种;此外,耐高温的品种也在不断选育中,中国对叶用莴苣育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种方面。
陈运起等(1988年)在山东对引进的8个叶用莴苣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对脆叶结球类型和软叶结球类型的叶用莴苣的生育期、净菜率和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了比较评价:郑向红等(1990)从美国、荷兰、日本等引进的128份叶用莴苣品种进行了试种,选出6个早、中、晚熟抗病高产的脆叶结球品种,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选出了适于不同培条件的卡罗那、柯宾、等品种,范双喜等(2012)在北京对引进的205份叶用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选育出4个耐高温的品种及4个耐低温的优良品种,在莴苣育种方面,中国育种家选育鸡腿莴苣花叶等等品种各有特色,在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莴苣育种现状
近年来,中国一些研究单位开展了莴苣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目前,中国拥有莴苣种资源740份,其中茎用度532份,叶用简度208份:被列入《中国蔬菜品种资源目录》(1992-1998)的有680份,其中茎用莴苣502份、叶用高直178份,丰富的莴苣种资源为遗传育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王亚楠(2013)利用TRAP标记对47份紫色叶用莴苣种质进行亲像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20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多态性条管430条,多态性比率(PPB)为67.08%,47份紫色叶用莴苣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0.9,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 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2和0.4,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形态相似的种质基本上在一起,像亲缘关系近,Stoffel等(2012)建立了一个含有650万个特性数据的基因芯片,可以开展大量叶用高直品种资源多态性评价,特别是在相似品种材料之间也可能鉴定出许多多态性位点。
没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即使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也由于其花器官甚小,杂交技术难度大,很难应用于育种实践,因而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多为常规品种,叶用莴苣的育种工作主要集中于欧美。
欧美国家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育成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专用叶用莴苣品种,中国栽培的叶用莴苣全部是由国外引进的品种,经引种选育出的优良品种。茎用莴苣中国独有,国外少量栽培的茎用莴苣也是中国传播的、茎用莴苣地方品种很多,日前的育种主要是以调查、引种和选择育种为主,即从地方品种中选优良品种或从地方品种的自然变异中选择优良的株系育成新品种,如四川省广汉市硫菜研究所从1986年起,先后从当地农民手中搜集了优良地方品种128个,通过田间观察、试验选,于1994年各选育出适宜不同气候条件下栽培的耐热大二白皮、特耐热大白尖叶、耐热特大正宗二白皮等18个耐热和寒的新品种、四川绵阳科兴牌蔬菜开发有限公司选育出了耐寒,适宜冬季气候较温和地区越冬栽培的专用型高等新品种科兴1号(圆叶型)和科兴4号(尖叶型)。
福建省水安市种子站和三明市种子站育成了飞桥莴苣1号等品种。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莴苣育种方法也由传统的育种手段向现代分子育种方法迈进,并且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优化各种莴苣组织培养离体再生植株的各个环节,已建立了莴苣高频离体再生体系,为葛突变体的第选和转基因研究英定了基础,一些研究者利用这些高频再生技术体系展开了简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如建立以莴苣为生物反应器生产乙肝疫苗的研究(王正昌,2003)等。
莴苣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种质资源的引进研究
莴苣的类型多,生产上栽培的莴苣有些类型资源缺匮乏,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背景狭窄,因此,要加强从国外搜集优异资源,并开展种质资源的创新工作,充分利用野生、近缘种类型的有益基因,结合远缘杂交选育品种,满足当前叶用莴营生产上的需要。
二、抗性育种
受气候变化影响和致病因子多样性影响,莴苣的抗病育种仍是各国育种学家的主要育种目标。在育种手段上,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抗源维续培育抗病、抗虫品种,另一方面应引进外源抗性基因,扩大和丰富抗源,培育具有垂直抗性的地区专用品种和具有水平抗性的适于多地使用的广适性品种,有效控制田间病虫害,耐热种的选育也是重要的目标,特别是对于露地栽培的品种更为重要。
三、专用品种的选育
针对莴苣类型和生产环境的多样性,必须选育不同类型的专用品种。如耐储运品种,耐低温弱光的设施专用品种,耐高温高湿的露地越夏品种,叶球成熟期、大小、形状、紧实度一致的适于机械化采收的品种,适于不同地区土壤的品种等。
四、叶用、茎用等多种类型和熟性品种的选育
针对消费需求的多样性,选育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系列配套品种,如不同类型品种的配套,适应不同季节的品种的配套,早,中、晚熟品种的选育等。